科普365

科普365

环保物联网能否成污染防治利器

发布时间:2018-09-25 09:29:51 来源: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:赵婉晴

  生态环境部通报,9月19日在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228个县市区督查、核查中,发现涉气环境问题160个。当前,我国正持续开展七大污染防治攻坚战,涵盖了大气、水、固体废物、生态等方面。据了解,生态环境部几乎每天都发布更新通报。

  如此大规模的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效果究竟如何?我国的技术体系能否支撑得住七大环境战役的密集攻势?如何让攻坚战的成果能持续下去,并转变成为环境质量改善的事实?

  “环境治理是一项永无止境的战役,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作为国家基础设施,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取得胜利。数字化、智能化、智慧化是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的必然趋势。”9月21日,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林宣雄博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,新一代环保物联网,作为能够支撑生态环境治理的数字环保国家基础设施,正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把利器。

  巨网监控环境质量

  环保物联网是物联网在环保领域的应用,是实现环境在线监控的传感网,包括环境质量监测网、污染源在线监控网以及将来的生态监测网三大部分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,我国环保领域是最早使用物联网的领域,也是使用规模最大的领域。目前,我国已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环保物联网,成为纵跨生态环境部、省环保厅、地市环保局和区县环保局,覆盖全国的巨大感知网络。

  林宣雄早在1999年就与环保物联网结缘,他表示,当前,环保物联网已成为国内环保的基础设施,各级环保机构的日常工作都离不开它。例如依赖新一代环保物联网监测的污染源大数据,实现了对京津冀及周边环境污染治理的精准化、大规模督察督办。近年来北京蓝天的回归,物联网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  环保物联网的应用也在不断延展,据不完全统计,13081家全部国控、16431家省控/市控污染源企业已纳入全国联网监控;基础支撑平台已部署到了31个省,300个地市,覆盖率分别达到96.9%、91.2%。

  改善拐点或提前到来

  “环保物联网的发展超过我们当初的估计。”林宣雄说,这有客观原因。据不完全统计,日本有20多万家污染企业,环境监管员有50万名之多。而我国有排污行为的企业多达约300万家,不可能配备如此众多的环保人员进行监管,而采用物联网则能“网住天下污染源”,及时采取监管措施。

  不过, 林宣雄指出,环保物联网建设的分散化、分置化现象无处不在。一些地方“各管一段”,建立自己的环保“小网”,数据并不与国家、省里连通。“物联网对环境的监测,要结合大数据、云计算进行,如果只是小范围的数据,对环保并没有多少意义。”而且在环保督查中,曾发现山西临汾的环境监测数据造假,宁夏石嘴山向大气监测仪器喷水等问题,林宣雄说,如果是“大网”和大数据,一旦数据造假,物联网就能根据环境变化和数据内在规律,发现数据异常,环保造假行为会得到有效遏制。

  8月31日,生态环境部发布了《关于加强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建设工作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,要求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,制定污染源自动监控安装联网工作计划等。此《通知》相当于制定了环保物联网的国家标准,并明确要求各地去除分置的“小网”,把环境数据连接到国发平台上。

  “环保物联网有了统一的国家标准,对于清理各地‘小网’,实现数据互连互通,有效解决生态环境数据跨层级、跨部门、跨系统、跨应用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等问题都将起到重要作用。”林宣雄说,随着我国环保工作和物联网应用的深入,我国环境质量改善的拐点可能会提前到来。

  每人都做环保感知器

  目前,我国环保督察督办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,环保物联网也从2016年开始发布黑榜。江苏天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振波说,上榜企业总数现在已有382家;环境综合指数覆盖到195个地市,并每小时发布一次。

  “现在地面上‘一张网’已初步建立好了,天上的‘一朵云’也在加速建设。”林宣雄表示,这“一朵云”是指环保逻辑一朵云,通过环境数据积累,实现生态环境质量透明管控、源头管控、精准管控和最优管控,使环境治理工作实现智能化、智慧化。

  “未来,我们还希望在此基础上,建立‘一个圈’,把全国约3200余家环保机构,3000多个工业园区,各种污染源、散乱污微企业,以及中国公众都纳入其中。”林宣雄说,未来,公众都是感知器,每人都可以通过拍照、评价、投诉等方式,为新一代环保物联网提供与环境相关的信息,以实现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