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普信息网

北大博导和她的“不走神”科学课

发布时间:2022-03-12 11:30:35 来源:科普时报 责任编辑:caobo

视觉中国供图

□ 科普时报记者 史 诗

科学家的童年或许与我们的无异。

小时候的刘颖喜欢蹲在地上观察蚂蚁,看它们发现食物后是怎样回到洞穴里召唤同伴,又是怎样分割食物,再排着队把食物运回家。

“自然界的生命如此神奇,我有太多的不解,太多的好奇。”就这样,刘颖开启了一段探索生命奥秘的旅程。

如今的她,是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,长期从事细胞应激和稳态调控相关研究,这些研究成果与我们熟知的“代谢和衰老”密切相关。她还热衷科普,经常出现在各种科学课堂中,让科学知识不再晦涩。

缘起一根“神圣”的香蕉

刘颖回忆,在中学的一堂生物实验课上,老师带领大家把一根香蕉捣碎,然后通过几个简单的实验步骤分离出了香蕉的DNA。

本是一次普通的科学实验,却在刘颖心里种下了一粒探索生命的种子。“当我看到香蕉纤维状的DNA大量出现在试管里时,那一刻我觉得生命是如此神圣。”刘颖回忆,那是她第一次看到承载着遗传信息的DNA。

正是带着对生命最纯粹的好奇心,18岁时,她将生命科学作为大学填报的唯一志愿,延续着这段不解之缘。

出于对生命科学的无限热爱,本科毕业后,刘颖选择到美国继续深造。她回忆那段日子,整日泡在实验室,常与星光为伴,一个人走在杂草丛生的回家路……“这个城市华灯初上时,我曾感到疏离和无助。”

刚读博士的前两年,刘颖的科研之路也并不顺利。经常拿到实验结果时已是深夜,却发现与自己的预期相差甚远。“即使一次次饱受打击,我也没觉得特别沮丧,反而收获了很多探索的乐趣。”刘颖说,她需要努力一点,才能挖掘自己的极限。提出假设、设计并开展实验、修正假设、再次实验……日复一日。

直到找到了一种特别的蛋白质,刘颖喜获斯坦福大学生物化学系优秀博士生奖。“这些经历让我更加理解,世界的边界才是我们的边界。”

给小学生上课的“博导”

敢于设想自己未来的可能性,是刘颖坚持所爱的动力。回国后,她热衷科普,把这份坚持传递给了更多人。

作为“科学家给小学生的科学课”首位主讲科学家,刘颖摒弃枯燥乏味的PPT,通过一系列丰富的小实验拉近孩子们和科学的距离。她的科普课,很少有人会走神。在她眼里,科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,更是孩子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法。“我希望他们会发现,这个世界是可以被科学解释的。”刘颖说。

2017年2月,教育部颁发《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》,规定从2017年秋季学期起,小学一年级开始设立《科学》课程。这是我国第一次把科学课前置到一年级,并列入基础课和必修课。

刘颖坦言,“如果我的努力能让孩子们多保持几年对自然、对科学的好奇心,那也是好事。”

制作科普动画是个新尝试

刘颖一直坚持做的,是有“温度”的科普。与媒体合作开展公益读书活动,参与科普书籍的翻译和审校,录制科普类节目……

为培养孩子对科学持久的兴趣,她希望能在中小学生科学教育方面,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。

“如何找到平衡点和切入点,将我们所研究的最前沿科研成果通俗易懂地表述出来,让大众接受和理解,是非常难的。”刘颖坦言。

一次,在陪女儿看动画片“汪汪队立大功”时,她发现每只小狗都有不同的身份,共同组成一个整体。刘颖突发奇想,是不是可以给孩子们录制一些科普动画?

“在我所研究的细胞生物学中,细胞内的每一个细胞器也可以拟人化,赋予它们各自名称和功能,制作成更易于孩子们接纳和喜欢的科普动画片。”刘颖说,这是她希望能够尝试做的事。

标签: 生命科学 视觉中国 纤维状的

上一篇:
下一篇:

新闻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