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普信息网

焦点快报!父亲节说“父”

发布时间:2022-06-17 05:51:46 来源:科普时报 责任编辑:caobo


(资料图片)

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,是西方的父亲节。它于1910年诞生在美国,创立者是布鲁斯多德夫人。布鲁斯多德夫人的母亲生育了6个孩子之后,难产而死,父亲独自把孩子们养大,还没来得及安享晚年,便因过度劳累去世了。于是布鲁斯多德夫人向教会、市长、州长提出倡议,设立父亲节,让大家对父亲表达爱与感恩,最后成为公认的节日。

我国对于父亲的孝道,是自古就受到提倡的。古代有很多孝顺父亲的典范。比如舜帝,虽然父亲对他不好,他依然对父亲十分恭顺,对同父异母的弟弟十分慈爱,以至于孝感动天,引来大象为他耕地,小鸟帮他除草。

我们的祖先对于父亲这个角色,赋予了一种深沉的责任感。或者说,对于男性,古人在造字之处,就怀有殷切的期望。他首先是一个“男”孩儿,“男”拆开是“田”和“力”,“田”自然是田地,“力”有人说是一种农具,也有人解释为强壮有力的臂膀,总之“男”就是在田地里拿着农具卖力干活的人,因为他相比女孩儿来说,力气大得多。

这个男孩儿长大成人了,举行成人礼,头发用一根簪子固定住,变成了“夫”,这个字下面的“大”就是个人,上面的一短横代表簪子。成为“夫”,也就意味着成人了,可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了,也能干更多活了,比如赶车的是车夫,打鱼的是渔夫,撑船的是船夫,种地的是农夫等,当然他还是顶天立地的“丈夫”。

再之后,他成了“父”,“父”是一只手拿着石斧的样子。像砍伐树木这样繁重的工作是由“父”来承担的。在石器时代,石斧既是重要的生产工具,也是一种兵器,是权力的象征,手拿石斧的人也是生活中主事的人。

总之,从“男”到“夫”再到“父”,其实都是在干活,而且都是比较繁重的劳动。为什么要干活呢?自然是要养家糊口、挑起家庭的重担了。这便是古人对于男性的期许。

当然女性也没有闲着,她是“女”孩儿时,古人希望她温柔娴静,所以“女”的甲骨文是一个女子跪坐的样子。当她成为“妇”之后,古人希望她能够勤劳操持家务,所以“妇”的繁体是一个“女”加上一个代表扫帚的“帚”。当她成为“母”亲后,她在劳动之余还要哺育婴儿,“母”的甲骨文就突出了哺乳功能。可见,女性一直也在进行繁重的劳动,比如扫地、采摘、做饭、饲养牲畜、缝补渔网等,除了这些之外还要哺育和照顾儿女。所以“父”字和“母”字从造字的逻辑来看,都体现了责任感。

再来说说和“父”有关的几个字。我们现在习惯把“父”叫“爸爸”,“爸”是个形声字,从父,巴声。“爸爸”对于婴儿来说,是除了“妈妈”之外最容易发出的音了。一些方言里则把父亲叫“爹”,它也是个形声字,从父,多声。还有一个字经常在古文或者古诗里出现,那就是“爷”,比如《木兰诗》里有:“军书十二卷,卷卷有爷名”“阿爷无大儿,木兰无长兄,愿为市鞍马,从此替爷征”,这里的“爷”并不是爷爷,而是父亲。“爷娘”其实就是爹娘。

父亲的爱往往是深沉的,就像朱自清在《背影》里写的一样,父亲忙来忙去,留给朱自清的是他买橘子时笨拙的背影,却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。今年的父亲节,你有没有关心自己的父亲,祝他平安喜乐呢?

(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委员,文学博士,“三千字”品牌联合创始人)

标签: 顶天立地 潸然泪下 饲养牲畜

上一篇:
下一篇:

新闻排行